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智慧

深怀对天然的敬畏之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聪明

天然与人类:共生共荣的永恒命题

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天然紧密相连。呼吸的空气、饮用的清水、耕种的土地,哪一样不是天然的恩赐?可如今,当科技让我们站在摩天大楼上俯瞰城市时,是否还记得脚下的土地正在呻吟?我们要深怀对天然的敬畏之心,这不仅是古人的聪明结晶,更是现代人必须重温的生存法则。

荀子说”天有其时,地有其财”,老子讲”道法天然”,这些跨越千年的声音都在告诉我们:人类从来不是天然的主宰。就像孩子不能拽着母亲的头发要求她改变路线,我们又怎样能强迫江河倒流、让四季颠倒?

历史教训:违背天然规律的代价

翻开人类进步史,因傲慢对待天然而遭反噬的例子比比皆是。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因过度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,最终辉煌文明沦为废墟;复活节岛的居民砍光最终一棵树时,也亲手葬送了整个族群的前途。

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得好:”顺天时,量地利,则用力少而成功多。”可工业革命后,”征服天然”的狂妄想法席卷全球。雾霾笼罩的城市、融化的冰川、肆虐的病毒,不都是天然给我们的警告信吗?当我们用钢筋混凝土包裹大地时,可曾想过地下水的哭泣?

现代启示:在进步中守护生活之根

有人说,现在谈敬畏天然是不是太矫情?看看智能手机、航天科技,人类明明越来越强大了。但别忘了,核电站泄漏的阴影从未消散,基因编辑引发的伦理争议日益尖锐。就像《转折点’里面所说,人类正面临自我毁灭的诚实威胁。

真正的聪明不在于能发明多厉害的武器,而在于懂得为燕子留一片筑巢的屋檐,为蜜蜂保一块采蜜的花田。德国工业区保留”生态走廊”让动物迁徙,日本里山倡议恢复传统农林复合体系,这些案例都在证明:进步与保护从来不是单选题。

从心出发:重建与天然的诗意联结

敬畏天然不是要我们回到钻木取火的原始时代,而是唤醒那颗被物欲麻痹的赤子之心。当你看见孩子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时,当你听见老人讲述二十四节气农谚时,那种朴素的感动就是敬畏的种子。

不妨试试:春天种一盆花,夏天关掉空调听蝉鸣,秋天捡片红叶夹进书页,冬天给窗外麻雀撒把米。这些小小的仪式,都在重建我们与天然的纽带。正如张载所言:”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。”把万物视为伙伴,人类才能走得更远。

站在十字路口的人类啊,是继续做掏空地球的掘金者,还是成为守护家园的园丁?答案其实很简单——我们要深怀对天然的敬畏之心,由于每一次诚恳的低头,都是对生活最崇高的致敬。

版权声明

为您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