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牛养殖基地怎样助力乡村脱贫致富?
肉牛养殖基地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
在陕西勉县的深山里,有一个名叫唐家坝村的小村庄,这里曾经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。但如今,一座现代化的肉牛养殖基地正在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。这个由国铁集团和西安局集团公司投资建设的肉牛养殖基地,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进步,更成为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样本。那么,这个肉牛养殖基地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?它又是怎样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呢?
肉牛养殖基地的运营模式创新
唐家坝村的肉牛养殖基地采用了”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的创新模式,这种模式让村民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。养牛大户张红永介绍说:”我们有五种肉牛养殖带贫模式,认养肉牛、领养母牛牛犊、饲料种植、土地流转和提供务工岗位。”这样的灵活机制,让每户村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增收途径。
你知道吗?2019年,这个肉牛养殖基地就让贫困户获得收益16万多元,户均增收2300多元。这可不是小数目,对于深山里原本生活困难的村民来说,这简直就是雪中送炭。而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,村民们还能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。
肉牛养殖基地的产业链延伸
养殖规模扩大了,销售就成了关键难题。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想出了妙招,他们打造了”你卖我买”的消费扶贫平台,把村里的牛肉、黑木耳、菜籽油等农产品直接卖到车站、列车和社区。这种”山里到城里”的直通销售模式,既解决了销售难题,又让城里人吃到了放心的农产品。
更令人惊喜的是,肉牛养殖基地还形成了循环经济。牛粪被免费赠予贫困村民作农家肥,非贫困户也可以低价购买。这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,保护了环境,还降低了村民的种植成本。目前村里90%的土地都在使用牛粪施肥,每年减少化肥使用20吨,真正实现了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态理念。
肉牛养殖基地带来的深远影响
三年多来,唐家坝村的贫困发生率从27.95%下降到0.98%,这个变化令人振奋。肉牛养殖基地不仅带来了经济效益,更重要的是改变了村民的想法觉悟。现在,村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:”等集体经济进步壮大起来,我们将彻底摆脱贫困。”
这个肉牛养殖基地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,产业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,而是要因地制宜,建立长效机制。通过进步特色产业,延伸产业链条,才能真正实现稳定脱贫。唐家坝村的故事还在继续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,这里一定会变得更加富裕、更加秀丽。